乐文小说网 >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> 第29章 再次以命进谏!朱元璋大怒!

第29章 再次以命进谏!朱元璋大怒!


朱元璋怒不可遏,起身将筷子重重摔在桌上,碗碟随之乒乓作响。

  “陈寒,你别太过分!”

  “别以为这是你的府邸,我就无法处置你!”

  “要取你性命,依旧易如反掌!!”

  朱允熥也起身,打算劝阻他的皇祖父。

  蒋瓛的手已悄然触及腰间的绣春刀。

  夏荷和冬雪则轻轻扯住自家公子的衣袖。

  这场对话紧张得剑拔弩张,几句言语就让对面的皇帝陛下怒形于色。

  他们同样惊讶,为何公子敢于如此直言。

  寥寥数语,已将皇帝陛下贬得一文不值。

  贪婪无度,毫无条理,剥削百姓...

  将如此的指责,加诸于朱元璋这位帝王的头上,他岂能不怒?

  蒋瓛此刻更是厉声喝道:“陈寒,你的胆子也太大了!”

  “你可清楚,帝王为了大明江山付出了多少心血?”

  “你可明白,帝王每日如临战场,夜以继日地审阅文书?”

  “帝王将所有精力,都倾注在治理国家之上。”

  “为了让百姓的生活优于元朝,帝王严惩了一批贪官。”

  “难道你不清楚,那些被处决的贪官,尸骨遍野。”

  “即便如此,你竟还敢指责帝王贪婪无度,向百姓搜刮,你这是诋毁君主,知不知道这是何等罪行?”

  “株连九族的重罪!!”

  此时的朱元璋心中满是冤屈。

  他为大明王朝的江山。

  为大明百姓的福祉。

  日夜不停,未曾松懈。

  每晚仅休息四个时辰。

  可陈寒竟将他描绘成剥削民众的暴君。

  这让朱元璋如何承受?

  一时间,愤怒与不满充斥胸膛。

  幸亏蒋瓛及时为他辩解。

  朱元璋的眼圈泛红。

  他曾经也是百姓,深知民间疾苦。

  所以他期盼百姓未来的生活,不必再如元朝般艰难。

  然而陈寒并未理解他的用心。

  甚至说出那样刺耳的话语。

  说他与那些压榨百姓的贪官无异。

  这让他倍感侮辱。

  陈寒反问道:“勤勉就能解决问题吗?”

  “只有勤勉没有策略,那只是徒劳无功!”

  朱元璋的呼吸愈发沉重。

  他似乎已临近爆发的边缘。

  但陈寒并未因此而停顿。

  他平静地继续说:

  “帝王,你要明白,单凭勤勉若真能让国度兴盛。”

  “那么我朝不知有多少官员,多少百姓,早就将这片土地治理得井然有序。”

  “何至于如今这般百废待兴的局面?”

  “而且,你的勤勉,只是让耕田的百姓更加辛勤,让商贾永远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。”

  “你以为将所有人束缚在原地,不许他们离开,就是对你统治的最佳安排。”

  “你的勤勉,是要把他们全都禁锢在那里。”

  “你以为只要他们种植出粮食,大明就能强大。”

  “但你是否考虑过,如今的大明已非昔日的王朝。”

  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陈寒。

  而陈寒已经站了起来。

  “帝王,你仔细回想,汉唐盛世,我华夏为何繁荣昌盛,你以为仅仅是百姓丰收的粮食,这只是原因之一。”

  “其次,汉唐之际的匈奴和突厥虽勇猛,却未曾形成统一的政权,无力管辖广阔的领土和民众。”

  “反观当今,异族在唐朝的教化下,已具备构建强盛帝国的智慧!”

  “瞧那契丹创建的辽国,党项人的西夏,女真建立的金朝,蒙古人的大蒙古国,哪个不昭示着他们的蜕变?”

  “他们不再是野蛮的部族,拥有独特的文化,吸取了我们农耕民族的智慧,因而强大。”

  “即便元朝衰败,他们在各地的强权依然屹立不倒。”

  陈寒未提及的是,明朝中期后,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,而明朝灭亡后,清朝将引领汉人走向更深的困境。

  因此,明初此刻,无疑是汉族屹立世界之巅的最后烛光,若这光芒熄灭,西方将取而代之,华夏将陷入无尽黑暗。

  陈寒决心阻止历史重演。

  “我们面临的敌人多元且强大,农耕文明已无法主宰,无法抵御这些进化了的对手。”

  “何况西部还有一个强大的帖木儿帝国,陛下您在反抗元朝时,应与西边的帖木儿帝国有过交涉,了解他们的力量,我们终有一日会正面交锋!”

  朱元璋听完,立刻深思起来。

  他在反元的过程中,确实听说过西方有个庞大帝国,那里抵抗着元朝的其他汗国,也曾与东方的反元势力联络。

  近来,他派遣的使者去帖木儿帝国常遭扣留,也许正如陈寒所言,相遇只是时间问题。

  陈寒接着说:“西部有帖木儿帝国横亘,北部广袤的荒漠阻挡,东部唯一的海路又被您的禁令封锁,我们清楚周围强敌环绕。”

  陈寒的话语让朱元璋的怒火渐消,他开始觉得有些道理。

  于是他问:“可这些与你说的百万贯钱有何关联?为何你不肯给我?”

  陈寒解释道:“陛下,我想说的是,这钱之所以不给您,并非微臣吝啬,而是提醒您,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农业。”

  “我们必须向商业领域迈进。”

  “商业?”朱元璋一听就皱眉。

  “我知道您对商贾有所轻视。”陈寒说。

  朱元璋却轻轻摇头:“起初,咱确实小看了他们,但见你筹措银钱,又目睹这些人轻易捐出百万贯,咱的观念有所动摇。”

  “咱原先并未料到,这些商贾竟有这般财富。”

  朱元璋言辞诚恳。

  募捐之举和百万贯的捐献,这两桩事对他的冲击难以言表。

  他未曾料到,这些商人能富至如此。

  当然,他并不清楚,他们的财富并非始于大明,而是经由数朝数代的积累。

  陈寒开口道:“陛下,微臣想说的便在于此,你看这张纸币。”

  他拿起那张价值千贯的纸币给朱元璋看。

  “他们敢于发行,正是因为交易频繁,一贯纸币在百姓眼中已是巨额。”

  “但对于他们那样的大生意,动辄数十艘船的粮米交易,大批马车的木材运输,一贯的面额远远不够。谁愿携带成堆的纸币呢?”

  “于是,他们自发联合,推出了兴隆号的票据。”

  “陛下,您能猜到微臣看到这些票据时的感受吗?”

  “是激动不已吗?”

  朱元璋不解。

  他对经济一无所知,否则也不会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。

  此刻,他唯有专心倾听。

  陈寒握着纸币对朱元璋说:“陛下,纸币替代沉重的金银,确是进步,但您尚未领悟其精髓。”

  “而这些从事大宗贸易者,他们灵活应对,虽无理论,却做对了一件事——以信誉为保障,存款多少,便发行多少票券。”

  “如此大面额的纸币出现,意味着在朝廷视线之外,存在着庞大的交易网络。”

  “大明王朝的商业活力其实非常旺盛。”

  “但我们却忽视了这部分利益。”

  “陛下,您是否想过,为何两宋时期,那个偏安一隅的小王朝,”

  “能在辽金两大强权夹缝中生存那么多年?”

  “靠的是武力吗?”

  “不,靠的是金钱开道。”

  “但他们的领土面积有多广?”

  “仅限于长江以南。”

  “那里有多少人口?”

  “肯定不及如今,产出的粮食也远不及今日。”

  “排除气候因素,只说明一点,他们的经济极度繁荣。”

  “百年前,经济实力已足够支撑小小的南宋对抗元廷长达二百年之久。”

  "怎么可能办到?唯有强大的商业支撑,他们才能抵御蒙古骑兵长达两个世纪。"

  "以现代眼光看,xianggong,南宋仅凭江南那一小片土地,竟积累了如此财富,如今我们大明领土广阔,物产丰饶,这其中蕴藏着多少足以抗衡国家的富豪呢?"

  "他们在水面下潜伏,

  "就算您通过郭桓案剥夺了许多富裕家庭,但他们只是富户,而非拥有巨大商业影响力的巨头。"

  "现在京城里崭露头角的,才是真正的财富持有者。"

  "他们敢于现身,无非是因为微臣给予了他们展露头角的时机,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丝见到曙光的希望。"

  "他们提供的数百万贯钱,真的看重微臣的威望吗?不!"

  "那是一块敲门砖,他们在试探深浅。"

  "说到底,花费这些钱,是为了购买朝廷的认可。"

  "这是一个机遇。"陈寒走近朱元璋,说道,"xianggong,您需要思考一下。"

  "一次捐献,他们就拿出二百六十万贯,第二次为了拉拢微臣,又贡献出一百万贯。"

  "三百六十万贯,我们大明一年的国库总收入不过一千万贯。"

  "几十个商人就能拿出国库年收入的三分之一,他们的实力有多惊人?"

  "当然,您也能直接查抄他们,没收所有财产,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,我相信您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。"朱元璋看着他,脸上满是惊讶。

  这家伙确实摸透了自己的心思。

  "xianggong,我们大明的商业未来充满希望,有着广阔的前景。"

  "您现在的商业税率如此之低,如果由微臣来,我会将它提升二十倍,甚至三十倍,乃至一百倍。"

  "让他们在交易中毫无顾忌,禁止官府从中捞取好处,制造障碍,让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做生意。"

  "让他们将生意扩展到全国每个角落,让他们激发整个大明王朝的活力。"

  朱元璋立刻反驳:"这些人四处活动,岂不是把不稳定因素带到了全国?"

  陈寒随即回应:"xianggong,您对官员管束严厉,但贪官依然如韭菜般


  (https://www.lewenwuxs.com/3999/3999703/11111074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ewenwu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ewenwuxs.com